永兴坊 | 中华传统重阳情 非遗文化述传承 | |
发布时间:2017-11-08 点击数:6905 | |
10月28日(丁酉年九月初九) 重阳节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由新城区文化体育局主办,新城区文化馆、陕西行知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永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华传统重阳情 非遗文化述传承”——“非遗传承人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重阳节特别活动27日在永兴坊隆重举行。
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如浩瀚银河一般,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历经了千百年岁月打磨,通过匠人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品被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而人,既是曾经的缔造者,也是今天“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
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永兴坊依托其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在重阳之时邀请了20余位非遗传承人讲述传统文化与非遗背后的故事,再现陕西非遗文化魅力。
活动现场,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碗碗腔的夺目开场,省级非遗美食——白火石汆汤承载上百年的传承文化为全国游客再现石烹文化的再造创新,非遗传承人沈兰品老师现场讲述20年传承之道,并为在场来宾演示白火石汆汤制作过程。由此,开启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之旅。 【省级非遗】九连环 古典益智玩具九连环制作工艺传承人杨同喜,是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特聘民间艺术家”,曾携作品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受邀参加天津电视台文化访谈节目《群英会》宣传推广九连环文化。
活动现场,杨同喜老师也来到了永兴坊展示了非遗九连环,并邀请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游客一起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种能吹响的小泥人,叫做“泥叫叫”,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过去,泥叫叫颇受孩子们的欢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传统的泥叫叫很难见到了!然而,刘新霞老师承徐文岳老先生匠心坚守住了这份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让泥叫叫吹响在永兴坊上空。
有这样一位风雅之士,他能够将剪纸、绘画、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融为一体,他就是以行云流水、精巧细致的创作手法创造了“阴阳剪刀书法”的左手剪纸书法大师吕国岭老师!吕老师七岁接触剪纸,十二岁学习书法,在书法剪纸方面已经历练了四十多年。
随着吕老师娓娓道来的传承故事和一首《延安颂》,“重阳”二字渐渐浮现在传承人们的眼前......
白猿通背拳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属道教昆仑派南极门的内家拳种,流传上百年。路氏白猿通背拳传承人李海燕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为大家展示了路氏白猿通背拳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 【市级非遗】唐三彩 唐三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建鹏老师用他人生中的34年时光看着唐三彩仿制品从热销到冷落,在唐三彩烧制技艺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后,多了一层传承人身份的李建鹏,开始着手将唐三彩烧制技艺和其中的历史文化普及给娃娃们。 【省级非遗】陕北说书 羊角毛巾头上扎,白褂子身上挂,竹板绑腿上,词曲随意唱。这正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说书人的形象。正宗的陕北汉子高飞虎老师一嗓子就吼出了属于陕北人的热情与豪迈,“陕北腔调”让现场欢呼沸腾经久不绝! 【市级非遗】秦腔板胡制作 一曲秦腔,讲述人文,记录情怀,传承历史。 在秦腔的演绎中,少不了板胡这一重要乐器。新城区秦腔板胡手工制作工艺,浑厚的发音、精于形、美于色、音于悠。活动现场,秦腔板胡制作传承人王亲民老师亲临永兴坊,娴熟的手法和技艺,让流传千年的艺术文化熠熠生辉。 【国家级非遗】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陕西,屈美丽老师自幼凭借着自身的悟性和浓厚的兴趣,让剪纸、纸扎在她的手里变得活灵活现、游刃有余。同时潜心钻研绘画、泥塑等数项民间传统技艺。她说:“我会继续把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剪纸和纸扎技艺发扬光大!” 【区级非遗】戏剧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他,数十年间制作了600余件精美的纯手工石膏标准戏曲脸谱形象,曾获曾获西安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赛一等奖、“特聘民间艺术家”等称号,他就是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政涛。重阳节里,他让这一张张方寸间的脸谱诉说着千百年的喜怒哀乐。 【市级非遗】核桃微雕大约在学生时期,我们在课本上读过一篇极具想象力与震撼力的《核舟记》,弹丸大的核桃,刻下整条船不说,且船内五人,八扇窗、几只桨、茶炉、水壶、手卷、一样不少,且船上人各个神情迥异各不相同,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重阳之时,核桃微雕的技艺传承人蔡青祝老师走进永兴坊,与全国游客分享了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微型雕刻工艺。 【市级非遗】灯笼制作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
西安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淑雅老师与她的老伴是名副其实的“神雕侠侣”。张老师自幼就跟随长辈学做竹篾子灯笼,已有60余年,老伴王学坤编灯笼也有50余年,老两口都已年逾七旬,但他俩一个分篾子,一个编灯笼,配合默契,技艺娴熟,将一生技艺所传,点亮中华千年非遗文化! 【市级非遗】陶埙制作在非遗文化这条传承之路上,似乎都是前辈们奋勇向前,在斗转星移的变迁中,坚守着传统技艺。但有这么一位年轻人——陶埙非遗传人赵军。
陶埙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现在的时代潮流中却别有一种情调存在,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赵军才会竭其所能为传统音乐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永兴坊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自2014年在全国率先打出“非遗”的旗帜以来,深挖地方民俗文化,先后走访陕西11地市107区县,寻找当地非遗技艺、传统文化,致力于打造最专业的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两年多以来,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不断探索与发掘,永兴坊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三秦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三秦儿女精神的血脉相承。本次活动,永兴坊借助自身“非遗文化”平台,依托盛唐厚重人文底蕴,以非遗美食为代表,以传统文化以核心,以尊故融新为理念,通过践行“讲非遗故事,走非遗路”的文化活动,引发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用实际行动来助推非遗传统文化建设! 在此,永兴坊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全体工作人员祝愿天下老人身体安康,美满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