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坊
 
匠造非遗 坚守传承 | 永兴坊陕西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乔鼓利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永兴之访>匠造非遗 坚守传承 | 永兴坊陕西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乔鼓利纪实
发布时间:2022-08-30 点击数:3628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是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郑板桥《咏傀儡》


说到陕西的戏曲文化,可能更多人熟悉的便是秦腔,从小在秦腔戏曲声中长大,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浑厚的曲调,而这也是每一个陕西人记忆里的秦人腔调。


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陕西文化特色鲜明却又鲜为人知的民俗艺术——陕西杖头木偶




全国的木偶形态多样,南北各有差异,也因为木偶结构及表演形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派别,而内杆操纵的陕西杖头木偶,是陕西独有的木偶特色形式。




乔鼓利,陕西省木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1960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其父亲是著名陕西木偶戏艺术家乔治海。从小在木偶剧院长大的乔鼓利老师,在父亲及叔伯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小跟随着父亲到各地演出,看父亲站在舞台上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而栩栩如生的木偶,随杆而动,在手上起舞,简单的动作便让静态的木偶做出惟妙惟肖的动作,并演绎出精彩的剧目,唱出人间百态。




从师学艺 梦绽舞台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乔老师有了学习木偶戏的念头,这大概也是源于陕西人骨子里对于戏曲文化的热爱。16岁开始了学艺之路,这一路满是荆棘和不易,学习木偶戏不仅要学习操纵木偶的动作,更要学习秦腔的走步和唱法,都孰能生巧后,方能做到台上的人偶合一。


为了学习到更精进的技艺,乔老师便师从著名秦腔艺术家、秦腔“袁派”艺术创始人袁克勤,作为“袁派”的再传弟子,乔老师谨遵老师和前辈们的教诲,认真专研木偶戏,并希望能把陕西杖头木偶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传播开来。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人偶戏,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两根手杆与手肘相连进行表演,手竿有内外操作之分,而陕西杖头木偶戏属于内杆木偶,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朝,并从最初的宫廷戏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


历经千年的发展,陕西内杆杖头木偶,凝聚了众多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表演难度大,舞台呈现效果更为生动,因此陕西内杆杖头木偶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戏已开腔 八方宾客来听


随着对陕西杖头木偶的不断传扬,乔老师所在剧团,走遍了陕西各个区县进行文化演艺,并走出国门,曾在30多个国家演出,代表陕西出席各大木偶技艺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吸引了全国行业内的艺术家来到陕西学习。


一米高的木偶,被凌空挑起,随着高昂激越的唱腔和伴奏,用木棍将一个个人物和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原本毫无生机的木偶,在乔老师手中活灵活现,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睛,变得行云流水,宛如真人。“学艺太苦了”、“这门手艺没法养家糊口”“吃那么多苦也没几个人看”乔老师说,从业几十年他听到过很多这类深感痛心的话,因此,更加坚定了乔老师发扬和传承陕西杖头木偶这件事。


也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坚守和不言弃的信念,机缘巧合下乔老师来到了永兴坊,了解到永兴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陕西传统文化”的理念及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帮扶,让乔老师信心十足。




在永兴坊进行陕西杖头木偶非遗演艺的几年中,乔老师除了为游客们带来的固定演出,还会为研学的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杖头木偶文化渊源、角色和操作的特点、表演的技巧等等,并让小孩子们亲自操作木偶感受这神奇的文化体验。




因为责任 助力文化发展


看着年轻的孩子们面对新奇而有趣的木偶表演,时而欢呼,时而拍手,被深深地吸引着,乔老师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他看到了传统的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受到了欢迎,“只要年轻人喜欢看,那么文化就能传承”,乔老师这么说到。


而在永兴坊,乔老师坚信,借助永兴坊对于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再造优势,再加上园区每年千万的强大客流量,会有更多年轻的人看到这项非遗文化,陕西杖头木偶也将会在永兴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永兴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以文化惠民、造福社会为初心,以“传承文化血脉、践行文化自信、致力文化发展”为使命,将不断挖掘、传承、创新、再造陕西传统文化,持续帮扶非遗传承人商户,使其能够创造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能够感知、体验、触摸到陕西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使其真正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传承、可体验、可沉浸。






咨询热线
029-87457788



微信
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
国家AAA级景区
中国·西安·中山门里永兴坊